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Aeronautica Regală Română)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任务包括支援地面部队、执行侦察、进行轰炸和提供空中掩护。
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历史
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于192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罗马尼亚航空军(Corpul Aerian Român),成为该国的主要空中力量。
在二战爆发前,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与匈牙利皇家空军发生冲突,尤其是在1940年匈牙利吞并北特兰西瓦尼亚之前。作为回应匈牙利侵犯罗马尼亚领空的措施,第51战斗机中队(Escadrila 51 Vânătoare)被派往克卢日的索梅什尼机场(Someșeni),以增强装备老旧的第2战斗机联队(Flotila 2 Vânătoare)。第51中队装备了亨克爾 He 112戰鬥機。1940年8月28日,中尉尼古拉·波利祖-米克苏内什蒂(Nicolae Polizu-Micșunești)驾驶亨克爾He 112戰鬥機在贝尔韦尼(Berveni)附近击落了一架匈牙利卡普羅尼Ca.135中型轟炸機。
在战争期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密切合作,参与了乌克兰南部和克里米亚的进攻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空军南方司令部被转移到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航空部队联合在黑海上空执行巡逻和侦察任务。此外,罗马尼亚空军负责保护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的石油设施免受盟军轰炸,并为轴心国的黑海护航任务提供空中掩护。在这些行动中,罗马尼亚皇家空军飞行员与美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展开了空战。
罗马尼亚飞行员操作多种战机,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制造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和亨克爾He 112戰鬥機,以及本国研发的IAR 80戰鬥機和IAR 81戰鬥機。此外,他们还在战斗中使用了缴获的敌机。
1944年8月23日政变后,罗马尼亚转向苏联一方。罗马尼亚空军开始与苏军并肩作战,对抗德国和匈牙利军队,主要战场包括特兰西瓦尼亚和斯洛伐克。在布加勒斯特战役中,罗马尼亚飞行员击落了22架德国飞机,其中包括3架梅塞希密特Me 323運輸機,并在地面摧毁了5架敌机。从1944年9月4日到战争结束,他们共击落101架敌机,自己损失了30架战机。
第一航空军
第一航空军(Corpul 1 Aerian)于1943年1月1日成立,其基础是罗马尼亚航空作战集团(Grupul de Luptă Aeriană)。这是罗马尼亚在东线战场上的主要空军单位。然而,其历史并未因与苏联红军的战斗而结束——1944年8月,罗马尼亚倒向盟军后,该部队开始支援罗马尼亚和苏联军队,在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
1941年6月,罗马尼亚航空作战集团成立,成为巴巴罗萨行动中罗马尼亚的主要空军力量。该部队包括第一和第二战斗机联队(Flotila 1 și 2 Vânătoare)、第一和第二轰炸机联队(Flotila 1 și 2 Bombardament),以及第二近卫航空联队(Flotila 2 Gardă Aviație),总计约253架作战飞机。
该部队的飞行员参加了比萨拉比亚战役和敖德萨围攻战。在此期间,他们执行了超过800次战斗任务,声称击落250余架敌机,损失16架战斗机。1941年战役结束后,该部队解散,但很快在埃尔米尔·格奥尔基乌(Ermil Gheorghiu)将军的指挥下重建。1942年秋季,决定与德国空军密切合作,特别是与第四航空舰队(Luftflotte 4)共同为德国轰炸机提供护航,以支援斯大林格勒战役。
罗马尼亚飞行员从塔钦斯卡机场和莫罗佐夫斯卡机场起飞,执行侦察、战斗和轰炸任务,支援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战。然而,局势迅速恶化,在塔钦斯卡机场被撤离后,该部队返回罗马尼亚,并于1942年12月转移至新切尔卡斯克。
1943年1月1日,罗马尼亚航空作战集团重组为第一航空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后,该部队通过梅利托波尔、敖德萨、蒂拉斯波尔和尼古拉耶夫撤退,同时逐步恢复战斗力。战斗机部队换装梅塞施密特Bf 109G戰鬥機,轰炸机部队换装容克斯Ju 88轟炸機,侦察中队则装备容克斯Ju 88D-1長距離偵查機。到1943年6月,第一航空军恢复战斗力,并将指挥部迁往马里乌波尔,在东线南部战区重新投入战斗。
在1943年秋冬季,第一航空军的轰炸机部队为德罗马尼亚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对敌方阵地发动攻击,而侦察部队也在前线积极行动。然而,到1944年初,第一航空军遭受重创,被迫在苏联攻势下撤退至比萨拉比亚。尽管有计划组建新的空军部队,唯一得到实际增援的是第三航空军(Corpul 3 Aerian),其接替了在前线损失惨重的第一航空军。
截至1944年8月23日,第一和第三航空军仍驻扎在罗马尼亚,与德国部队作战。第三航空军在斯洛博齐亚作战,而第一航空军则在布泽乌展开防御。1944年10月25日,第三航空军与第三航空区合并,使第一航空军成为罗马尼亚空军的唯一主要战斗部队。
1944年9月9日,罗马尼亚转向盟军后,第一航空军被编入苏联红军第五航空集团军。从此,罗马尼亚飞行员与苏军并肩作战,支援其进攻行动。截至1944年10月25日,该军团下辖14个中队,约有176架作战飞机。随着苏联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推进,该部队不断获得增援,并执行新的任务。最终,在1945年5月18日的捷克斯洛伐克战役中,该部队完成了最后一轮重大攻势,贡献了击毁176架敌机的战绩。
1945年夏季,该部队参与了在布拉迪斯拉发和维纳诺伊施塔特举行的飞行展示,并在7月至8月间返回罗马尼亚。
二战期间罗马尼亚空军的伪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罗马尼亚从德国、波兰、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进口了多种飞机。大多数进口飞机保留了其原厂伪装方案。
例如,服役于罗马尼亚空军的亨克爾He 112戰鬥機采用了全灰色或绿色涂装。梅塞施密特Bf 109E戰鬥機使用了当时德国空军的标准涂装。1942年,罗马尼亚空军开始接收梅塞施密特Bf 109G戰鬥機,该机采用自1941年起德国空军普遍使用的双灰色伪装。亨克爾He 111轟炸機和容克斯Ju 87斯圖卡俯冲轰炸机也保持了从德国交付时的涂装。
从英国进口的飞机保留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涂装方案,采用的是自1938年以来通用的“温带陆地伪装”(Temperate Land Scheme)。
意大利制造的飞机,例如萨沃亚-马尔凯蒂SM.79轰炸机,在罗马尼亚空军中仍然保持意大利的涂装。最常见的是由沙色、绿色和棕色组成的迷彩方案,在欧洲南部和北非地区的环境下具备良好的隐蔽效果。
罗马尼亚从波兰购买的飞机仍然保留原厂波兰涂装。同时,位于布拉索夫的罗马尼亚航空工业工厂按照授权生产PZL P.11F战斗机,并采用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标准伪装方案。在1939–1941年间,罗马尼亚空军使用英国Cellon公司的油漆,其色调与英国皇家空军的标准配色相似,包括深土色(Dark Earth)、深绿色(Dark Green)和天空蓝(Sky Blue)。但在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后,英国涂料供应被切断,罗马尼亚改为使用德国Herbig Haarhaus公司的涂料。与此同时,伪装方案也有所变化:机身上表面改为全绿色,而下表面虽仍保持蓝色,但色调有所不同。
1941年春季,与所有东线战场上的德国盟友一样,罗马尼亚军机增加了黄色识别标志,包括机翼端部、发动机罩和机身的黄色条带。后来,许多飞机的发动机罩顶部被重新喷涂回伪装色,但这一变更并未完全普及,部分机型(如IAR 80战斗机和IAR 81战斗机)仍保留黄色发动机罩更长时间。
1944年9月,罗马尼亚倒向盟军,所有黄色快速识别标志被重新涂成白色,同时,米哈伊十字标志被替换为蓝黄红三色圆徽,类似于1941年以前的罗马尼亚国籍标志。
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标准涂装
由于罗马尼亚空军装备了来自不同国家的飞机,其涂装通常遵循原制造国的标准。德国飞机采用RLM标准,英国飞机遵循MAP(英国航空部)规范,而波兰飞机则保持PWS和PZL工厂的原厂涂装。
至于由罗马尼亚航空工业在布拉索夫工厂生产的国产飞机,在1941年之前,它们采用了原始的MAP英军色调。然而,从1941年起直到二战结束,罗马尼亚改用从德国进口的RLM出口涂料。